江河奔流,长风浩荡。站在“十四五”即将收官的时间节点回望,我们欣喜的发现,武汉这座有着深厚科教底蕴的城市,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,完成了一次壮阔的“创新跃迁”。
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《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中,武汉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第5、全球第13;《自然》杂志公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,武汉升至全国第5、全球第9。创新,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精神气质。
武汉为什么能?穿过数字与排名的表面迷雾,透视实现跨越的底层逻辑,不难发现:厚植创新肥沃“土壤”,搭建创新高能“平台”,勇闯创新“无人区”,正是武汉在世界创新版图中升级进阶的关键秘钥。
武汉,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为富集的城市之一。92所高校、100多家科研院所、在校大学生超130万,人才总量居全国城市前列。
但在过去,武汉给人留下的是创新资源“多”而不“强”,“多”而不“活”的印象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武汉清醒认识到,数量不等于质量,优势不等于胜势。只有以体制机制“破冰”,厚植创新土壤,营造创新生态,才能把“资源优势”转化为创新发展的“能量优势”。
成立于2021年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,便是这样一个体制创新的实验区。武汉突破性将其定位“三无事业单位”: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、不明确机构规格、不核定事业编制,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。科研团队拥有经费使用、项目决策、技术路线的自主权。“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、甩开膀子去创新”,三年来,武创院已孵化31家专业研究所、5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、7家公共服务平台,吸引近60个高层次团队集聚,成为武汉探索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样本。
良好的创新生态,还离不开人才的“归属感”。武汉率先实施高层次人才“举荐制”,让人才评价不再唯论文、唯帽子,而是看实际贡献。东湖高新区在全国首创“人才注册制”“评价积分制”,为科技人才量身定制政策包。与此同时,金融活水不断注入创新沃土:政策性科创种子基金、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相继落地,让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有“池子”,有“管道”。
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火花。武汉这片创新的热土,正在实现从资源聚集到生态繁茂的“巨变”: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6259家增加到2024年的16630家,排名上升至副省级城市第2;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942.3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08.33亿元,排名上升至副省级城市前3。一座城市的创造力,正在被系统性的重新激活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武汉最具标识度的建设成就,就是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相继崛起——东湖科学城、光谷科创大走廊、汉江国家实验室、大科学装置集群,构成了武汉创新格局的“主引擎”。
自2021年《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》发布以来,在东湖之畔,光谷以东,一座“科学之城”拔地而起。今年4月,东湖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建成,标志着这一科创高地的建设迈入新阶段。
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支点,这里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基础设施群: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、精密重力测量、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、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等重大设施齐头并进。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投入运行后,吸引全国130多家科研院所使用,支撑两千多项前沿研究,被科研人员称为“创新的磁力场”。
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崛起成势,标志着武汉实现了从科研单点突破到系统策源的跨越,形成了一个能策源、能转化、能扩散的科创生态体系,吸引众多实力强、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新企业扎根武汉,光芯屏端网、生命健康、新能源汽车等五大主导产业营收增长率均超过10%。
创新,从来都是困难的事业。只有拿出勇闯“无人区”的胆量, 以“首创”精神推进“尖刀”技术攻关,才能“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
武汉建立“61020”科技成果激励机制,支持科研团队“揭榜挂帅”、先行先试。在制度上鼓励“首款”“首创”“首次”,在政策上给予容错、激励与持续投入,使科研人员敢闯、敢试、敢为。
今年5月28日,全国最大碳化硅晶圆厂在武汉投产,首片碳化硅晶圆下线,填补了湖北省高端碳化硅器件制造空白。这一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,正是武汉“首创”的生动注解。
全球首款SC频段手机直连卫星相控阵天线、世界上首个搭载AI芯片的智能数控系统、全球首台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……以一斑而窥全貌,五年来,从汽车电子到光通信、从生物医工到量子科技,武汉已在多个领域形成“首创”“首款”“首台”的创新矩阵。一项项“无人区”突破,正在将城市的科研势能转化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。
回首过去五年,从科教重镇到创新高地,创新已经成为武汉这座城市深植于血脉的精神基因。站在新的起点,武汉必将以更大的力气、更强的担当和更宽广的视野,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,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、走在前列,作出新贡献。